泉州:历史悠久的城市与丰富的别称

泉州,位于福建省东南部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泉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、繁荣的商贸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衍生出了多个别称,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泉州的历史变迁,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。
温陵:泉州的古老别称

温陵是泉州最古老的别称之一。据泉州师范学院吴幼雄教授考证,泉州别称温陵,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。温陵的得名与泉州的气候、地形有关。泉州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暖湿润,多雨少寒,因此古有温陵之称。此外,温陵之名也与朱熹的堪舆学说有关。朱熹曾认为,泉州地处清源山龙脉入城之冲,地气独温,因此得名温陵。
刺桐城:泉州的商贸象征

刺桐城是泉州的另一个别称,源于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。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,刺桐树由商人传入泉州,并在街巷中广泛种植,形成了独特的景观。因此,泉州被称为刺桐城。蕃商也将泉州港称为刺桐港,泉州出产的丝绸、陶瓷等商品也被称为刺桐绸、刺桐缎、刺桐陶瓷。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在其《马可·波罗行记》中,也以刺桐称泉州。
鲤城:泉州的地理象征

鲤城是泉州的又一别称,得名于泉州古城的地理形状。清·顺治十五年,福建提督马得功、兴泉道叶灼棠、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,古城定型。从清源山俯瞰,泉州古城的西北、东北、东南三部凸出,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,形似鲤鱼,因此得名鲤城。
泉州的别称与文化传承

泉州的这些别称,不仅反映了泉州的历史变迁,也体现了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,拥有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举办权,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首届东亚文化之都、世界遗产城市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。泉州的别称,正是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。
泉州的未来:传承与创新

在新时代背景下,泉州正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其丰富的文化遗产,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。泉州: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世界遗产的成功申遗,为泉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泉州将继续坚持文化遗产传承保护、活化利用的整体性、系统性,严格履行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,让泉州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